上步掤 兩手上下旋轉, 隨身進右步, 平舉右肱, 分解爲6動:
第一動: 身軀順勢由東右轉45度朝向4點半方位, 左腳尖可順勢配合腰身向右弧轉. 帶動右掌先向上直升, 再以掌緣朝右外上方繼續隨身轉進, 終於循下弦縱半圓弧線而下, 斜伸於右外上方, 掌心朝右外下方, 手指止向7點半方位平肩, 左掌順勢下沉由左挽一半圓而上, 恰與右掌相反, 循小形上弦縱半圓弧路線, 隨身盪向東方平肋緣, 掌心始終朝下不變. 兩臂右高左低向前後伸展, 肘彎微曲.
第二動: 身軀向左回轉75度向2點方位, 左腳尖順勢回旋擺向左側12點半方位. 帶動右掌續前動向下循上弦半圓縱弧線進行, 轉到左腹前曲肘斜橫朝上. 左掌從原空位順勢提回胸前, 垂肘斜肱, 掌心向右下方, 高約齊乳,手心上下相對.
第三動: 左腳對12點半方位平踏, 身驅移進變爲左前弓步, 兩掌原體位隨身盪進
第四動: 坐實左腿, 提起右腳在右肩寬線上前進一步, 落地向正東直踏, 身手原位不動.
第五動: 身軀再移進變爲右前弓步. 左腕部原體位不變, 作爲肘端下垂的轉捩點, 右掌循象限縱弧線向前上掤, 左掌跟隨翻轉直立對前方. 當右肱隨身帶動向前盪起時, 兩掌心始終保持相對不變, 最後右臂橫肱在胸前作圜抱狀, 右掌平肩, 肘彎略低.
第六動: 腰胯右轉30度正向東方, 左腳尖隨身向右弧轉30度對2點方位後脛勁起, 右肱隨身向前略有盪進.
左摟: 兩手隨腰身從右方盪向左側, 分解爲2動:
第七動: 腰身右轉30度朝向4點方位, 右肘以原體位帶動右掌腕隨腰向右外上方5點方位盪伸, 掌心斜對右前下方, 高約齊鼻. 左掌隨腰向右下方盪伸, 手心軸轉翻掌對右後上方, 高約齊乳部.
第八動: 身軀後移左腳, 同時回轉60度向2點方位, 兩肘原體位不變, 右肱斜降, 左肱斜升, 隨身帶動盪向左下方. 先兩掌在右上方時爲左低右高, 後到左胸前變爲左手仰掌前伸略高10公分, 右手覆掌在左肘彎內上方指尖對1點方位.
右擠 左掌貼右腕隨身一同向前平送, 分解爲3動:
第九動: 腰身續左轉60度向北方. 帶動左掌盪向左上方, 手心轉對左前側. 右掌隨身稍向左下移盪, 手心轉對左後側. 兩掌手尖皆對11點半方位.
第十動: 身軀右轉回向東方. 右掌原體位略浮升, 並軸轉朝內, 恰好在胸前摺肘横肱, 拇指高約齊鼻, 肘端高不過肩,左掌隨身帶回右轉, 在胸前朝東斜豎, 肘端下沉, 手心恰好正對右腕, 相隔約5公分.
第十一動: 身軀向右腳移進變成弓步. 最初右掌原空位不動, 候左掌隨原體位前進, 接觸右腕後, 推動右肱, 一同前進擠向東方, 直到右腕送達右膝上方爲止.
雙按 兩掌收回再平送, 然後坐回, 掌腕平伸隨身左轉, 分解爲5動:
第十二動: 右掌右膝原空位不變, 鬆開腰胯並稍下沉, 使左掌原體位隨腰胯脫離右腕黏貼.
第十三動: 身軀移退左腳負重變爲坐步式, 右腳仍平踏勿翹, 牽動兩掌平肩分開, 在左右兩側平行抽回, 寬不過肩, 掌心向下. 當腰胯坐實後, 兩掌繼續趁勢盪回, 使腕肱順勢向上抬舉, 至摺肘豎掌向前爲止.
第十四動: 兩掌盪回快要豎直時, 身驅再向右腿移進, 迎合兩掌一同前進, 當右腳負重變成弓步, 身體停止前進時後脛勁起, 兩掌仍繼續向前盪進, 至前臂傾斜45度爲止.
第十五動: 續前動兩掌剛盪出原體位成45度時, 身軀馬上回向左腳移退, 於是帶動兩肘, 拉平兩肱, 兩掌平肱盪回, 上臂稍斜垂, 掌高約齊乳部. 右腳平踏勿蹺.
第十六動: 加強左腿坐實, 腰身左轉105度朝向11點半方位, 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90度對北方成勾腳, 帶動兩掌平胸向左弧轉120度對11點方位. 兩掌最初原體位隨身以手尖配合腳尖, 上下方向與速度一致轉動, 直到腳尖止於北方時, 手尖仍繼續左轉30度,約超過身轉方向15度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