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式: 攬雀尾

共有16動 (摟膝栽捶轉攬雀尾) 

分四式解說, 蘊藏掤摟擠按採栵肘靠八式 

右掤: 上步右掤分解爲六動: 

 第一動: 接前勢左弓步, 身驅移退右腳負重坐實, 隨勢右轉30度向4點半, 並隨身稍收左腳恢復正常步法高度. 兩掌原體位隨身右轉向前下斜伸並攔摟向右側, 右拳於退身中伸指變掌手心朝下, 與左掌隨一同轉向右下側方斜伸. 

第二動: 腰胯左轉90度朝1點半, 左腳尖向左轉90度對12點半平踏. 左掌随身帶動向左側曲肘收回, 在左脅前覆掌平肱前伸, 高約齊肋緣. 右掌隨身牽動軸轉翻掌向上, 在左胯前上方, 使兩手心上下相對約隔20公分. 

第三動: 身軀向左腳移進弓步, 兩掌原體位如掤大球隨身前進. 

第四動: 坐實左腿, 提起右腳向右前方伸出, 落在右肩寬線上直踏, 變成左坐式. 

第五動: 身軀移進右腳, 變成右弓步, 並右轉30度朝向2點半. 右掌隨腰身帶動向前上方 (東) 由右肩帶轉旋升, 橫掤在胸前. 左掌在原體位隨右肱上升而轉變方向, 手心始終保持正對右掌. 

第六動: 腰胯轉正15度朝向東方, 左腳尖向右轉45度對2點斜踏, 完成右掤. 左摟 分解爲下面二動: 

第七動: 腰身右轉30度朝向4點, 鬆左肩肘節下垂, 右掌隨身原體位轉向右上外方對4點半, 手心斜對右前下方, 高約齊鼻. 左掌隨身盪向右下方, 手心軸轉對右肘, 高約齊乳部. 

第八動: 身軀退移坐實左腳, 並左轉90度朝向1點半, 兩掌循斜弧線隨身盪向左方變爲左高齊肩. 右低平胸, 但右掌心正對左肘彎, 指尖一致斜對1點半方位. 右擠 分解爲下面三動: 

第九動: 腰身繼續左轉45度朝向北方. 胸肩朝北方, 帶動左掌盪向左上方, 手心軸轉隨身轉對左外側正北前下方, 右掌隨身稍向左下移轉, 手心軸轉對左肘, 兩肘皆下垂, 坐實左腳. 

第十動: 腰身右轉90度回向東方, 右掌隨肩帶肘隨身右轉掤起在胸前, 腕掌較肘端稍高, 拇指約齊喉部, 手心對胸. 左掌原體位隨身右轉, 垂肘立腕稍下沉, 掌指間正對右腕, 相隔約1公分爲止. 

第十一動: 身軀向右腳移進爲弓步, 左掌隨原體位前進, 右掌原空位, 左右掌一接觸, 便推動右腕肱一同擠向東方, 至右腕垂線達膝爲止. 雙按 分解為下面5動: 

第十二動: 右掌右膝原空位不動, 鬆腰胯, 使得左掌原體位隨腰胯脫離右腕黏貼. 

第十三動: 身軀續向左腳移回坐實. 一開始, 兩掌隨身牽引拖平到左右兩側肩前, 兩掌相隔肩寬, 手心向下, 然後繼續一同隨身平直帶回, 直到身體重心坐實左腳後, 兩掌仍趁勢繼續收回, 在胸前摺肘豎掌對正前東方. 

第十四動: 身體又向右腿前進, 兩掌隨身原體位豎直送出, 到坐實右腿停止前進時, 兩掌仍趁慣性繼續向前東方水平按出, 鬆肘節使腕掌直進而升高, 至兩肱達45度斜伸時為止. 

第十五動: 身體再向後退, 平移左腿坐實. 兩肘原體位隨身收回時, 拉平兩肱部, 平胸帶回, 此一拉平動作應與身體坐回一同停止. 

第十六動: 坐實左腿, 固定膝蓋不動, 腰身左轉105度朝向11點半. 兩掌隨身向左後側平盪120度對11點. 左膝伸直, 右腳尖和手掌上下相對, 一同向左弧轉90度, 對北方成勾腳式.